【海外固收系列解读No.5】
去年以来,海外投资热度持续升温,QDII基金备受追捧。高涨的投资热情与有限的外汇额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当前QDII基金的额度愈发稀缺,纷纷采取限额、限购等措施,并密集提示溢价风险。
然而除了QDII基金,还有一类投资海外的基金产品,同样可以实现全球投资,那就是互认基金。可能大家对这类基金比较陌生,但早在2015年内地与香港就开始基金互认,内地投资者可以借道这些基金投资海外。
相比近几年全民追投的QDII以及国内其他基金,互认基金依然属于“冷门”产品,大多数投资者对互认基金的来龙去脉并不熟悉。在这个全球配置大有可为的时代,如何抓住香港互认基金的机会?与QDII基金有何区别?这其中有哪些风险或注意事项?本文,我们从基础概念出发,介绍跨境资产配置的另一种方式——互认基金!
借道互认基金配置全球销售容量上限已放宽
基金互认是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在2015年推出的计划,让符合条件的基金可在对方市场销售。互认基金可以分为两类:内地公募基金到香港市场展开销售称为“南下互认基金”;香港注册的基金可以向内地销售,称为“北上互认基金”,即香港互认基金。
本文将围绕香港互认基金展开,通俗来讲,就是香港的基金拿到内地来卖,这些香港基金主要投向香港及亚太地区的股票、债券等证券,作为投资境外市场的一种工具,在操作上可以当作“QDII基金”来看待。截至2024年3月末,中国证监会已注册的北上互认基金数量共39只,涉及20家香港持牌资产管理机构,38只已在内地公开销售。
到此,大家一定会心存疑虑,既然互认基金不是新产物,为什么以前没听说过?
这是因为“北上互认基金”的销售渠道比较狭窄且容量较少,不少产品看得到却买不到,投资者想买也比较费劲。不过这个问题,今年6月已有所改善。
2015年5月发布的《香港互认基金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在内地的销售规模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客地销售比例)不高于50%,部分香港互认基金由于客地销售规模比例达到上限而暂停申购。
2024年6月14日,证监会就《香港互认基金管理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客地销售比例限制由50%放宽至80%,这也为一些较热门的互认基金放开申购限制带来了空间。
我们以某债券基金来讲解下,内地销售比例的放宽意味着什么。
如果新规能够顺利落地,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相当于为资产配置的工具箱添加了更多元化的海外投资工具。
互认基金无外汇额度限制破解QDII限购困境
随着QDII额度的告急,北上“互认基金”的发行也迅速火爆了起来。那么二者各自有何优势?
北上互认基金相对QDII基金有两大优势:
一是外汇额度相对宽松,QDII基金和互认基金的规模都是有上限的。QDII基金的限额取决于基金公司获批的外汇额度剩余了多少,若所剩不多,则会采取限购甚至暂停申购,而新额度审批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具有较强不确定性。互认基金的限额取决于大陆部分在基金总规模中的占比。今年6月,政策计划修改内地销售的规模限制,由原来的50%增至80%,为投资者提供了破解QDII限购困境的重要渠道。
二是份额设置丰富,有人民币vs美元、定期派息vs累积、汇率对冲vs不对冲等多种份额可供选择,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且以港资、外资机构为主,具有更丰富的全球资产研究资源,与内地基金的配置重合度较小,更有利于资产分散对冲配置。
当然局限性也是有的:
一是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基金互认投资香港基金的分红所得,无论是现金分红还是红利再投资,都需要先征收20%个人所得税。且费率结构方面,香港互认基金申购费、管理费整体较高(免赎回费)。
二是申购赎回周期较久,由于涉及跨境信息和资产的交割结算,流程繁琐,赎回时长不像一部分QDII基金在部分渠道可以做到T+3或者T+4就能到账,通常需要T+5或以上。
对于更加细致的区别,我们也总结了一张表,供大家参考:
显然,香港互认基金外汇额度相对宽松,有更多元的份额选择机会,可选择的投资策略及底层标的选择更加灵活。但布局时也需要注意外汇风险以及赎回周期的问题。
结语
以上,通过今天的文章,相信大家对互认基金的概念和优势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那么落实到投资层面,我们认为有几点值得关注:
首先要明确所选香港互认基金的投资“主战场”在哪里,所投方向与自身需求是否一致。
其次税收政策的差异也可能影响投资的实际收益。内地与香港的税收体系存在差异,这可能会对基金的分红、资本利得等产生不同的税收影响。
最后互认基金的份额设置更为复杂,例如累积份额、对冲份额、派息份额,投资者需要了解各个份额的特点和区别,需挑选符合自身投资需求的份额类别。
总而言之,在QDII额度紧俏的背景下,香港互认基金为普通人参与海外投资提供了一个方便且低门槛的选项。在这个政策计划放宽销售容量上限的时点,如果你正为QDII限购所困扰,思索如何通过全球视野来增强自身投资组合的抵御力和适应力,香港互认基金不失为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
HOWBUY
海外固收系列解读
关联阅读